作者亲身经历延安红色岁月,亲笔抒写延安时代名人故事。还原一段浪漫生活,回味一段人生况味。 本书三大特色: (一)作为延安岁月的亲历者,该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二)此书可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通俗读本; (三)此书填补了历史、党史的空白。
《亲历延安岁月》旨在以立体的文字重铸革命的记忆,使延安精神及其赋予的文化价值得到积极、有效的保护和发扬。此书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于作者黎辛是延安红色岁月的亲历者与目睹者,其著述里,充满了对延安红色岁月的怀念与礼赞。由于作者当时供职于红色报纸《解放日报》,其编辑、记者眼光与感受自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加之作者叙述的客观性,使其文章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黎辛,笔名解靖、沈联青等。1920年生,河南汝州人,延安抗大、鲁艺毕业后,历任延安《解放日报》副刊部编辑,新华总社随第二野战军记者,中南《长江日报》副总编辑,中南局文艺处长、中南行政委员会代理局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中宣部第二届党委副书记、文艺局负责人等。曾被打成右派分子,下放基层,在湖北省文化厅、广东省作协工作。离休后,耄耋之年,笔耕不止,文章老辣犀利。
第一辑 上“抗大”读“鲁艺” 在武汉考取延安“抗大” /3 延安“鲁艺”两年学习生活 /6 第二辑 供职《解放日报》 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新闻战略 /13 毛泽东与《解放日报》副刊 /24 我经手的一件毛泽东手稿 /35 我眼里的博古 /38 忆总编辑余光生 /45 延安《解放日报》上的外国文艺活动 /52 副刊部里的人与事 /57 丁玲,我的第一个上司 /62 丁玲主持的延安《解放日报》文艺栏 /82 舒群老师 /98 我们叫他老艾 /107 副刊部第四任负责人刘祖春 /116 我与林默涵的交往 /121 不忘陈学昭 /134 陈企霞,长歌当哭犹从容 /143 美术科长漫画家张谔 /146 保管员张瑞书 /157 第三辑 在“整风”“抢救”运动中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 /163 对《讲话》“形成文字”的一些说明 /176 听毛主席《反对党八股》报告 /179 《野百合花》·延安整风· 《再批判》 /183 我在解放日报社经历的审干与抢救运动 /212 延安漫画风波 /223 对平剧《乌龙院》的同志式批评 /227 第四辑 徜徉在字里行间 冯牧,我的同学和同事 /233 万力和我们在一起 /242 我所认识的于黑丁 /250 艾青微笑着,站着 /256 欧阳山的党性与审美追求 /260 怀念李季 /269 从《王贵与李香香》谈起 /275 再谈《王贵与李香香》 /278 关于《卜掌村演义》 /284 评《吕梁英雄传》 /285 关于《白毛女》 /288 谈谈批评的方法 /294 喜儿又扎上了红头绳 /298 我和王匡的《西瓜兄弟》情谊 /303 忆王康 /306 风风雨雨说温文 /315 韦君宜和她晚年的两本书 /323 我常想起伊罗生 /333 第五辑 延安之前后 邓拓在开封 /347 我在开封创办《战时学生》杂志 /358 创办《鄂豫报》前后 /363 《长江日报》诞生记 /370 读曾克著《挺进大别山》 /380 红线女扫墓记 /384 附录 黎辛生平年表 /386
仵埂(著名文学评论家,西安音乐学院中文系教授): 黎辛同志的《亲历延安岁月》,以一位亲历延安生活的见证者的身份,叙述了自己在延安七年的学习与工作经历。黎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而又生动地记叙了延安时期发生于文化新闻界大大小小的事件,这些事件,今日细细解读起来,在人内心极具冲击力。折射出那一段特殊而又光辉岁月的面影。 黎辛开初在延安鲁艺学习,后来到《解放日报》编副刊,以自己的见闻,极为生动地传达出延安时期的社会和文化风习,领袖和普通工作者的关系,重大事件的始末等等。通过作者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延安时期,代表着中国希望的这一群体,他们的日常性生活以及内心想法和言语方式,他们如何以自己的努力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个群体激情昂扬又充满活力、相互砥砺又真诚坦荡,生活艰辛但目标远大,极少私念却心系天下。作者黎辛的一件件细小的故事里,回答了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共产党能够最终赢得胜利?原来延安时期的有这样一大群活力四射、魅力无穷、胸怀远大、忘我无私的革命青年。 正因为是亲历,所以在阅读者来说,具有真切的现场感;又因为是一段特殊的历史回忆,所以,其所回忆再现的事情又启人深思。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历史记录,为我们研究延安时期党的文化新闻政策的衍生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总之,这是一部当代国人值得仔细阅读的一本有价值有意义的好书。 韩鲁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撰著数十万字的极具史料价值的回忆录,作为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教学研究的教师,深为感动! 随着岁月的流逝,愈来愈多的文化艺术界的老前辈,先后已经离开了我们,有许多这方面的历史史料,需要抢救,这既在于还历史一个本真,也在于为后世的研究提供弥为珍贵的、不可替代的第一手史料。做此类事,功德无量! 读黎辛老的《亲历延安岁月》有如下感受: 一是客观的历史态度和宏观的历史视野。黎辛老着眼于中国现当代社会历史,以延安时期为其基本叙写视角,以自己亲历的史实为基础。叙写中旁征博引以正自己的记忆,又以自己的记忆文字弥补其他文献的不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黎辛老把握的这个原则,写作态度,应当说是客观公允的。 二是亲历性。黎辛老以亲历者的身份撰写延安红色岁月,真实,亲切,有现场感,使火热的年代扑面而来。穿过时间的隧道,打开记忆的阀门,延安的一些人事鲜活地展示在了我们面前。过去看到一些资料,不论记人或者叙事,似有不甚详焉之感,缺乏具体生动性,甚至有失于太干瘪、太生硬了。而黎辛老记忆文字的丰富与充实,忽然地有了立体感、血肉感。由于黎辛在延安时代是一位新闻工作者,这就为他洞悉更多的延安岁月细节提供了历史的舞台和方便;也因为他的新闻工作者的眼光和眼界,在他笔下的延安岁月不是琐碎的、零碎的,而是有选择性的、有意义的。这种亲历性,使这本书有了第一手资料价值。 三是辨伪。黎辛老作为当事人、目击者、亲历者,对延安时代发生的一些事件的前因后果都有自己的冷静、客观判断和观察。他的辨伪文字很独特,不正面反驳,用事实说话,一是一,二是二,真金不怕火炼。一些是非,黎辛以自己的耳闻目睹,表明自己的态度。黎辛老是善意的,不带个人主观感情的色彩。读这样的文字,让人有信服感。 黎辛老的文章,质朴而含华思,期间透露着一位历史老人的睿智文化。他能够把自己的记忆整理成书,真是功莫大焉!
|